篆刻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分支之一,在我国起源并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当我们在欣赏传统书法和绘画作品时候,落款的那或飘逸或奇崛或高古的红色篆刻字体钤印给我们留下了活泼且别具一格的印象。俗话说书法篆刻不分家,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的杨利老师便从事书法篆刻教学工作,两者相较,他对篆刻投入的热情和精力更多。
杨利老师给图书馆捐赠了四十幅篆刻作品,每一幅都放大并用原木框精心地装裱好,红色的印章精巧、轻灵。将这些篆刻作品挂到墙壁上,增加了图书馆文雅的氛围。篆刻的文字也颇有意趣,如“足印到空谷”“纵步寻幽趣”“风松千古味”等等,细细琢磨品味,只觉气韵隽永。
这些倾了杨利老师很多心血的篆刻作品命名为《杨利篆刻留痕》参加了西泠印社第十届篆刻艺术评展,并一举获评优秀奖。“西泠印社篆刻艺术评展”是国际篆刻届最具权威的专业赛事之一,被称为篆刻届的奥林匹克,每四年举办一届,优秀奖为其最高奖。杨老师获得如此荣誉着实让人惊叹。
杨利老师是何时喜爱上篆刻的?从篆刻中体悟到了传统文化的哪些精髓?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联系到了杨利老师。
没想到杨利老师先对图书馆刚刚收到的两本捐赠书籍《新见汉印集萃》和《临淄新出汉封泥迹》赞不绝口:“这两本书太好了!临淄的封泥在全国很有名呢。”他话语之间掩藏不住的欣喜,流露出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挚情愫。
杨利老师上小学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对于篆刻的喜爱,父亲还为他找篆刻老师教他学习,后来上了初中又学习了一阵子,文化课紧张便放下了,高考时候报了设计专业,在大学里,利用业余时间,他深入地学习篆刻、书法。工作之后,特别是2017年到艺术学院工作后,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了喜爱的篆刻和书法事业。
“之前对于篆刻的领会还是肤浅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其有了更深的认识,确实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现在,自己对于篆刻的喜爱几近忘我的状态。每天都要研究,否则心里空落落的。”杨利老师动情地说,然后他又话锋一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无限,需要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所以后来和教务处商量开了书法篆刻微专业,加大书法篆刻人才培养的力度,这样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杨利老师对于培养人才这方面充满自豪,如今开设这个专业已经好几年了,有的同学因为修了这门课继而萌发了对于篆刻书法的深切感情,并有多位同学的作品参加了各级各类展览。今年杨老师主持的微专业已经开设到六门课程,分别为:书法基础、篆刻基础、现代刻字艺术、书法与古文字、陶艺基础与陶瓷印、毕业创作,将于10月份正式开课。

在明明德 长风破浪会有时 有虞陶唐
当笔者问杨老师这些年的篆刻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时,他略微一沉吟,说:“是学校对我的支持与帮助。篆刻属于小众艺术,学校在场地和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些最值得我铭记在心,也是我做好教学的最大动力。因为有固定的场地才能促进专业的发展,艺术需要静心来,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培养好的人才。我会更加努力,不断创作,不断参加各类展览,以身作则,为学生们做榜样。”杨利老师在2022年时候,其作品《杨利篆刻留痕》入选国家级展览“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展览在文旅部网站、中国美术馆线上展区同步展出。他以自己不倦努力的姿态赢得了同学们对他的尊重和追捧。
最后,杨利老师兴奋地提到了今年的全国高校大学生书画教育论坛将在我校举行,到时候会有展览、论坛、讲座,丰富多彩的形式,可以让学生们耳濡目染,学习到更多知识,也同时向全国高校展示学校的育人成果。
“这个书画论坛的机会是您申请到的么?”笔者好奇地问。
“是的。我坐了一晚上的火车到北京,谈了一天,因为我特别想做好这件事。我得用真诚打动他们,而不是只发个消息或者打个电话什么的。”杨利老师的语气轻轻的,却是热切又坚定的。
文:赵晓芳 图:杨利 审核:李臣 终审:王士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