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本馆新闻 >> 正文

爱心捐书故事系列之八:群英荟萃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0-12-09点击:(

“教,源于研,而重于研”,这是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简称)在其发展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教学理念,它同时也是自身起源与发展的一个缩影。材料学院的最早前身为1989年成立的纳米材料研究所,发展到1995年,材料科学技术系成立,张志焜教授为系主任;至2002年,材料与环境科学学院成立,张志焜教授为学院院长;四年后的2006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QQ截图20201209164626.png

在全校的20多个学院中,材料学院无疑是很受瞩目的,目前学院在学科建设及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省属高校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科,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更是骄人,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在学校名列前茅。

奋然前行过程中的材料学院,第一时间关注到了图书馆号召全校师生向图书馆捐赠图书的活动,学院领导迅速发动学院教职工向图书馆捐书,学院党委书记杜芳林、院长谢广文、李桂村副院长带头先行捐书,王兆波、王宝祥、刘健、赵云琰、于庆先、刘春廷、隋凝、刘漫红等老师们纷纷献爱心,陈克正校长也委托刘春廷老师将自己的书捐送到了图书馆,整个学院掀起了捐书热潮,短短的时间内,学院捐了300多册书。

被材料学院的捐书热潮吸引,图书馆工作人员与几位捐书老师做了短暂交流。

杜芳林书记——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QQ截图20201209164540.png

“捐书倡议非常好!书只是放在家里的书架上发挥不了太多作用,有时候好几年都不看。把书捐出来,让大家都能看到,这是利国利民的事情。” 材料学院党委书记杜芳林教授这样谦逊地说道, “向学校尽一点微薄的力量,这是我们大家很愿意做的事情,也是两全其美的事情。”杜芳林书记身体力行,自己率先捐书达两次以上,在他的带领下,整个材料学院再次掀起捐书的热潮。

当然杜芳林书记不止是带领大家捐书,在材料学院工作的这些年,方方面面,他皆务实而且勤勉。一提到他的名字,学院老师们的眼神都充满尊敬,他像是长久守护着学院的一位使者,给大家带来力量、温暖。“他对我们特别和蔼可亲,没有一点架子,而且很低调,”学院王兆波老师这样评价杜书记。杜书记在材料学院已经工作多年了,从副院长到常务副院长到院长再到现在的学院党委书记,他一直以沉稳、关爱教师们的风范深得大家敬爱。他一方面是大家心目中的好领导,另一方面,在教学科研上的成绩更是斐然,获得的荣誉称号多得数不清,比如,他主持完成国家863子课题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等等,他还获得过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山东省第二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青岛科技大学第二届年度人物等。

作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的杜芳林教授,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能获得“山东省第二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似在情理之中,但实际很不容易。他的研究生——郭志岩,目前为材料学院材料物理教研室的优秀青年教师,自2002年开始,跟随杜教授读了三年硕士三年博士,2008年博士毕业。回忆到学习时期,他满含深情,“我的毕业论文能评为优秀论文,杜老师付出了很多心血。硕士论文3万多字,100多页,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杜老师不怕麻烦,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每页的批注都满满的。我当时论文初稿有些地方用词不是很规范,学术术语用的不精准,杜老师一点一点帮我修正成表述规范的学术术语。他帮我修改好了,我继续再改,再交给老师看,前前后后,杜老师帮我修改了三四遍,杜老师的严谨治学令我很佩服。”郭志岩的硕士论文题目为《具有纳米结构的钯、锡、铈材料制备及表征》,博士论文题目为《形貌与尺寸可控的铈、镍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两篇论文分别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在研究生培养中是甚为罕见的。如今已成为硕士生导师的郭志岩老师说,“两篇论文的修改,杜老师都下了很大功夫,他帮我修改论文过程中,我也学习到了很多方法,所以工作后我才能指导自己的研究生改论文。”当说到这里时,郭老师有些微微的激动,也有些许的自豪。他继承了自己导师的事业,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实现了杜芳林教授对他的殷切期望。

王兆波教授——科大独立培养的第一个博士

QQ截图20201209165629.png

王兆波教授在这次捐书过程中表现甚为亮眼,他不仅自己积极主动捐书,还专门撰写了《材料学院广大教师踊跃参加图书馆的捐赠图书活动》一文,在学院网站上发布,文章里充满热情的语言很快吸引了更多老师来图书馆捐书,到现在为止,材料学院的老师还在陆陆续续地将自己家里的书籍送到图书馆。

王兆波教授,2020年被评为青岛市第五届高校教学名师、青岛科技大学第五届年度人物,2019年被授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老师”、“青岛市教书育人楷模”、“青岛市新时代最美劳动者”等,他是多年来一直孜孜不倦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的教育者、科研工作者。

更为珍贵和特别的,王兆波老师是青岛科技大学独立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到现在他还清晰地记得,那是2004年3月份,青岛科技大学首批博士开始招生,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张志焜老师,在会议期间打电话通知当时材料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几位中青年教师,当时三十岁出头的王兆波老师当即就立了目标,迅速地进入苦学备考阶段,并顺利成为了首批独立培养的16个博士中的一员。在职就读博士无疑是艰辛的,一方面要兼顾好教学,一方面不能耽搁学业,张志焜教授对他们更是严格要求,和全日制博士生一样的要求,她常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年轻的王兆波将导师的这句话牢牢记在心头,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以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导师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科研不懈追求的精神更是深深地感染着他,并影响了他未来长长的一生。“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在具有大师风范的张志焜教授、崔作林教授的带动下,王兆波跟随导师参与了国家863项目的实施工作,参与了纳米功能母料在家电行业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夜以继日地不倦工作,在2004年春节前夕一直加班加点到腊月二十八,年后正月初五前又开始返回实验室辛勤地工作。王兆波在这十六位博士生中学习和科研分外刻苦,可谓怀揣梦想,求索不已。导师张志焜教授一直悄悄看在眼里。在2006年下半年,进入博三时,为了支持两年一次的博士后流动站的申请工作,张志焜教授毅然决定让王兆波提前毕业,此时他的科研量化分已超过了博士毕业要求的4倍多,因此在论文送审和答辩等环节,均顺利通过,2007年1月10日,拿到博士毕业证书,就这样,王兆波成为青岛科技大学历史上独立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在学校发展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导师张志焜教授是我一辈子的榜样”,王兆波教授一提到导师的名字,声音里满含崇拜与敬畏,“张老师已经七十八岁了,从今年十月份开始,她还天天来学校实验室,太让我们这些中青年教师感动了!我们唯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向张志焜教授表达我们内心无限的敬意!”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王兆波教授在这条路上走得专注又坚定,有一天,他希望自己成为和张志焜教授一样具有大师风范的专家教授。

材料学院人才济济,群英荟萃,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进行记录了。

在学院党政班子的带领下,材料学院全体教师将凝心聚力,争取在学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中,再创佳绩。在此,我们祝福材料学院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辉煌的成绩!

(文:赵晓芳 图:王兆波 审核:李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