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本馆新闻 >> 正文

爱心捐书的故事之五:《北冥有鱼》——画家于宏涛之作品

发布时间:2020-11-12点击:(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当诵读到庄子这奇特瑰丽且气象万千的话语时,眼前不由出现一开阔浩汤的画面,一巨大的生灵正腾空而起,态势庄严,气吞山河,令人望而起敬。

“鲲化为鹏”,此时的“化”字甚妙,鲲为何要化为鹏?它们到底是何种相貌?是脊背光滑、鳞片闪亮的鱼?是两眼炯炯、巨翅徐展之大鸟?每个人皆可以自由想象。

“化”之后的鹏在水墨画中又是如何表达的?且看于宏涛副教授的水墨画《北冥有鱼》,在这幅180cm*145cm纸本上,我们看到了云气四合中奔涌而来的龙(《逍遥游》里称为“鹏”)的具象(头为龙,身体不似龙,文中暂且称它为龙),它的双眼正灼灼视着前方,心无旁骛,腾空而起,它的傲然向上的头顶的两条龙羽,它的高贵豪气的龙须,它的蜿蜒雄武、在画面中占据巨大篇幅的龙身——龙身最有汪洋恣肆之气韵的,在此,画家没有因循传统的中国龙图腾的外形,而是像庄子一样展开了奇诡之想象,画了许多瑰丽之名物覆在龙身上:一片一片,一瓣一瓣,密密麻麻,重重叠叠,奢丽熠熠,似羽毛,似花朵,似冒着滋滋热气的虎豹之批挂,此浩大奇诡的龙身,气势慑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巨大的心灵撼动力。

QQ截图20201112084741.png

“龙”的下方,正是滚滚的玄色的水,似有惊涛骇浪在伴着“龙”的腾飞。水里面又会隐藏着什么?仔细看,好似有眼睛正匿在里面,不禁让观者惊骇,细细揣摩,那大概是水中的其他生灵或敬或惊或惧或妒地凝注“龙”的腾空。

显然,画家在构思布局之时,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的考量,说画家和庄子一样拥有自由之精神一点不为过。

画家于宏涛的作品一直以气韵空灵、富有生趣见长,那么,这幅风格奇崛、意蕴深厚的画作他是受什么灵感触动构思的呢?且让我们探询一下画家的思想及创作心路历程等。

在于宏涛副教授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开始教他读《山海经》,正是从开篇的《南山经》里,父亲给他慢慢地讲那个“首”字指的是脑袋,他懵懵懂懂地点头,将这个字的模样刻到心里去。《山海经》是他学习到的第一本古文书,书里那些充满奇趣的古代中国神话传说给他幼小的心灵绘上了幻想的色彩——他眼里的世界往往和其他孩子有些不一样,他更容易感受到周遭名物的美,这个美是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山海经》帮他思想插上了翅膀,后来,他又接触到了庄子的书,庄子的思想和他的思想竟不觉间契合了,愈揣摩愈觉得其妙不可言。庄子老子,儒释道,禅宗等等,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他越来越沉醉,他的笔触自然是染上了这些深邃隽永之思想的身影,而且愈来愈浓重。戊戌年,在开始构思一幅水墨画作品时,缠绕在他心头很久的《逍遥游》蓦地跳出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北冥有鱼》为题目,鱼,非鱼?“化而为鸟”,鸟,非鸟?浸染老庄道家文化这么多年,他深谙《逍遥游》绝非文章里字面的意思,他可以拥有自己独特角度诠释的《逍遥游》。“鲲”为何要“化”为“鹏”,是不断追求向上之思想,不断超越当下之精神——“跃”而“起”,“起”而“化”,同时,儿时阅读过的《山海经》里的那些波谲云诡的陆离神话亦影响了他。他画笔下的生灵拥有中国人崇拜的龙头,巨大的龙身却是神秘多姿的风貌,他在这儿采用了中国传统瓷器上的团花图案,雍容华贵,幽美富丽。在采用这些中国传统民间的吉祥图案时,他同时也运用了装饰手段,于副教授最早是学设计的,擅长并热爱装饰手段,他多次试图将国画技法里融上装饰手法,就在《北冥有鱼》水墨画里,他成功并成熟地将传统吉祥图案以装饰的形式表现出来,呈现出来的绘画效果是迷人的。在创作这幅画的过程中,他怀揣幽深之道家思想,凝气聚神地一笔一笔,时而驻笔默想,时而挥毫泼墨,这幅作品前后竟耗用了两个月时间才完成,实乃精工匠心之作。

画家的画作自然是画家本人思想之体现,于宏涛副教授希冀自己不断追求不断向上,他推崇老子的“道法自然”,突破自我“化”而为“鹏”为“龙”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自然”。

QQ截图20201112091618.png

于宏涛,执教于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国画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青岛科技大学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期待于宏涛副教授创作出更富有传统气韵且更具仙风道骨的作品。

(近期,于宏涛副教授向青岛科技大学图书馆捐赠画册《皴擦点染》,画册中有于副教授的作品《北冥有鱼》。)

(文:赵晓芳 图:赵晓芳 审核:李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