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总是闪烁着温和的笑意,说话总是轻声慢语,她的眼睛望着你的时候,仿佛世界上的一切罩上了一层柔光。
她是刘伟老师,至今年5月28日,她满55周岁了,正式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在退休前一天,图书馆在崂山校区会议室为她举办了荣退座谈会。听着同事们对自己的绵绵不舍的祝福话语,她数次激动落泪。
刘伟老师到青科大图书馆工作已有二十四个年头了。岁月如白驹过隙,回首2001年,仿佛就在眼前,那年已在淄博的一所中学做了十年英语教师的她,随丈夫的工作变动调入了青岛科技大学。
当时有两个工作岗位可供选择,一个是外语学院的资料室岗位,一个是学校图书馆岗位。她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因为图书馆在我心里是很神圣的,”说到这里,她脸上露出蜜甜的笑容。
于是她来到了学生阅览室。大大的阅览桌擦得锃亮,有同学正端坐在桌前静静阅读、书写,一旁的空间放置着书架,书排得像齐整的军队一般;后面靠墙位置有一铁梯子,缘梯而上,是二楼的十几排书架,书架几乎顶着天花板了。刘伟老师睁大眼睛看着这一切,用手轻抚书籍,心里是多么欢喜啊!
这个时候的阅览室还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学生一进门,先从老师这儿领取一个号码牌和借书板,号码牌和借书板上的数字是对应的。想看哪本书,把书取下来,把借书板夹入相应位置,待书看毕,将书放入原处,取下借书板。阅览室总是静悄悄的,同学们走路都是蹑手蹑脚的。刘伟老师有时候坐在阅览室入口处发放号码牌和借书板,有时候在书架间整理书籍,她向阅览室的另外两位老师请教一些工作上的细节问题,两位老师手把手教她:如何进行图书分类,如何进行细致排架……渐渐地,她对工作得心应手了。
每天早上提前来到阅览室,开窗透气,擦地板,抹桌子,上班时间一到,就开门,接待陆续进来的同学。每一天的工作都充满新鲜和愉快,除了偶尔想念家乡萌出一点惆怅情绪。但一日一日充实的工作渐渐地将思乡情绪融化了……
后来,有一次科技书库(也称自然科学书库)恰巧有两位老师外出进修,工作人员不够。馆领导安排她暂来科技书库工作,大约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她在这里接触到了和阅览室不同的工作方式。书库里的书是供同学们借走阅读的,所以借书、还书、整理书上架,接新加工的书,有时候帮师生读者找书,成了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这里,她熟悉了化工类、材料类、机械类等专业书籍的分类,徜徉在书架间,听着窗外清然的鸟鸣声,她深深地沉浸在了静谧的氛围里。
2003年,她被安排到了外文书库。外文书库在图书馆三楼左侧,一个不太显眼的入口。进去以后,左面摆着木质的目录卡片柜,往里走则是外文书库藏书处。为了增加藏书空间,也是分了两层,书架摆得满满的。两张日常工作桌依次摆在小窗边。就在这里,她和两位女老师成为同事。大约因为本身学习英语专业缘故,刘伟对书架上的书特别有亲近感。每天上班,她在面前摊开纸和本子,一有闲暇,便将书架上的书目名字依着顺序誊写在纸上,不知不觉中,她将整个外文库书架上的书的位置记了个大概。有学生来借书,她能瞬间说出第几个书架第几层的位置,同学们吃惊又感动地望着她时,她脸上露出浅浅的笑容。
她认真、淳朴又快乐地热爱工作的样子很快被领导关注到。不久后,她被任命为外文库组长。第一次成为库室负责人,要安排统筹好几位老师的工作,要把外文书书库全面管理好,她委实觉得了肩上的重担。帮大家排好值班表,每天仔细地巡视书架上的书,认真听师生读者的需求……通过一天天的努力,很快胜任了库室组长工作。在校生大二、大三开设专业外语课,来借书的人非常多,而且还要录听力磁带,所以外文书库成为特别受学生欢迎的库室。刘伟老师对录磁带事情记忆犹新,外文书库的一些书籍后面附着原版磁带,同学们拿着空白磁带来,她使用小录音机为空白磁带翻录听力内容,备考阶段,经常一天到晚录个不停,录音机滋滋转,她和同事忙忙碌碌,乐此不疲。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到了2008年,图书馆进行科级干部聘任。刘伟老师鼓起勇气参与了竞聘,当她站在全馆老师面前,真挚地表达自己对于做好工作的愿望以及构画的工作蓝图时候,席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就这样,她成为四方流通阅览中心主任。
当她在二楼北向的一个办公室坐下,心中荡漾着某种热忱和兴奋,也有一点点压力,因为,从此后她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一个库室,而是整个四方校区图书馆的流通中心的老师们,有社库书库、科技书库、外文书库和四个阅览室,大约有二十七、八人,对柔弱的她来说,新岗位意味着新的挑战。
接下来的工作将如何开展呢?她首先想到了向年长且工作经验丰富的阅览部老师请教。老师先是鼓励她,并细致地讲解了期刊阅览室的日常工作环节,以及期刊订阅和每年四、五月份期刊下架加工事情:老师们要将所有杂志进行打捆,每一类每一种,有的是3本打成一捆,有的是5本,打了小捆再打大捆,并登记到本子上,全部打捆后统一发给采编室进行编码和装订,才算成功加工好过刊,然后整整齐齐地摆到过刊室的书架上。刘伟仔细地倾听着,领会着;她亦向当时的馆领导进行请教……从前辈身上和领导身上,她自然获取了很多经验和力量。她自己也慢慢琢磨,如何将这个管理岗位的工作做得更好呢?她打算先到各个库室走一走,看看老师们在工作中有哪些问题,或者哪些想法……先从读者借阅量较大的社科书库开始吧,接下来是科技书库、外文书库,以及四个阅览室。在和老师们的娓娓交流中,一些工作中的小结轻然打开了。这七个库室走下来,不知不觉,一天的工作就结束了。过了一些时日,她惊喜地发现,“走库室”是做好管理工作的良方。比如在2009年,她在去了解社库书库工作的过程中,听到了老师们反映说书架上的书近乎满了,上书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有时候为了上架一本书,得将整排书进行调整……她便和领导、同事们一起商量将社科库的部分过于老旧且“0借阅”的书进行下架,并将这些想法形成方案,从而使新的工作有效开展,同时顺利解决上述难题。就这样,四方校区图书馆的整体流通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个书库馆藏空间饱和的问题已不可逆。开设新的藏书空间提上议事日程,刘伟向领导汇报,经过多次会议商讨,集思广益,决定将四楼电子阅览室搬至三楼外文书库旁边的一个闲置的空房间,将一楼的中外期刊阅览室调到四楼电子阅览室,原来的一楼偌大空间的中外期刊阅览室建成“综合书库”,将社科书库的K 类和B类以及科技书库的TP类书籍搬过来。这项工作是项大工程,但因提前对工作有精心的部署,分期分阶段有秩序地完成了。诸如将二楼过刊阅览室的过刊搬到一楼一个库房内,将四楼明德自修室改造启用,二楼弘毅自习室进行改造,在暑假里冒着炎热下架书籍支援中德校区图书室……四方校区流通中心在馆领导和刘伟主任的带领下,秉持着“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工作理念,在温润、质朴的气韵里,以一种优良的富有秩序的节奏往前扎实地推进工作。
当读者踏入四方校区图书馆,在这所朴素的建筑里,无论进入书库还是阅览室,都能感受到馆员老师们温和、真挚的工作态度。岁月无声,岁月有情,在刘伟老师带领下的四方流通阅览中心无疑是青科大橡胶品格的体现。
刘伟在担任四方流通阅览中心主任的多年里,组织、策划了多项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比如新书推荐、图书漂流、倾听吧活动,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刘伟觉得活动的影响力还不是十分大,遂和图助委同学一道共同策划新的活动,他们想出了演讲特色的活动。2016年,他们举办了首次“大演说家”比赛活动,报名了好几位同学,每位同学上台演讲,表达自己对书籍、对人生的一些思考和观点。比赛后,刘伟和同学们一合计,觉得此形式稍单调,从第二年开始,转变成舞台剧形式,意即将书中故事改编成舞台剧,便诞生了“书中遇见她”活动。刘伟犹记得有一部舞台剧是将杨绛的《我们仨》改变而成,一家三口绵绵又亲密的感情,以及淡泊功利的精神和魅力,在舞台上被几个学子动人地演绎出来了,观者无不为之动容。这个活动之后,刘伟特地留意了一下社科书库图书《我们仨》的借阅量,在短的时间内有了大的攀升,她不禁感到欣慰。不知不觉,这一活动吸引了愈来愈多的人参与,观众也甚多,有时整个讲学厅都能坐满。另外,其他社团也过来助力,大学生舞蹈团、曲艺社、朗诵社等等,诸社团的节目穿插在舞台剧目的间隙,一个晚上两三个小时下来,节目甚是丰富,坐在观众席上的评委老师和大学生观众们,看得入了迷。“书中遇见她”成了响当当的一个文化品牌,在四方校区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舞台剧演出的当天对很多大学生来说,犹如过节。当然,活动的背后离不开刘伟主任和图助委同学们的付出,从发动同学们准备剧本,到剧本筛选、修改,到准备道具、排练,几个月下来,整个团队的融合和团结协作有了很大提高。
提起图助委主席,刘伟主任脸上透出暖暖的笑意,“这些图助委主席哦,他们在任职期间,都对工作很上心,上届主席安红旗曾跟我说,‘每次下课,我心里只想来图书馆,来看看哪些工作需要及时跟进。这几年,我与图书馆里的图助委同学的感情比宿舍同学都亲。’他们经过在图书馆的充分锻炼,大都在毕业时候考研或者保研,去的学校都很好。”安红旗同学去了北京化工大学,刘伟老师颇以他们为傲。
二十多年的工作时光,无论谈到哪一点,都会像扯线球一样,拉出很长很长的线,如今回忆起来又有意义又有趣,它们组成了刘伟多年来工作细节的全部。但刘伟主任是低调的,她几次说,“我的工作很平凡,所有的工作都是我应该做的,还是不要写我了吧。”图书馆是大学里的文化阵地,图书馆的良好运转离不开图书馆人的真挚付出。岗位虽然平凡,做出的这些成绩却是不平凡的,甚至影响深远。图书馆的文脉贵在赓续,从这个角度上说,刘伟老师是了不起的。
沉默的,低调的,祥和的,努力的她,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书写了瑰丽的华章。在她退休之际,仍想说,她是那温润的珠玉,与诸多青科大图书馆同人,造就了闪耀的图书馆光辉。
文:赵晓芳 审核: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