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6日,一位在青科大有着传奇色彩的摄影家,来到了图书馆将他倾注了多年心血的23卷《记录中国》摄影作品丛书捐赠给了图书馆。他就是我校艺术学院王挺老师。
王挺老师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存在,他的昵称为“胡子”,他果真留了一大捧胡须!王老师自1985年开始摄影一直到现在已逾40年,并且显示出愈来愈澎湃的热情!一个人凝心聚气做一件事久了,就慢慢地像一团生长着的火焰,越来越大,映照到了更多的人。王挺老师多年来举着相机走街穿巷,造访过许多城市,甚至踏上可可西里,并多次举办过摄影展……在青岛摄影圈颇有影响力。自由的,真实的,广阔的,繁杂的,烟火气的,上述词语皆可作为他摄影作品的标签。

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王士卿热情地与他握手,欢迎他的到来;图书馆馆长闫业海为他颁发捐赠证书。他在会议桌前坐下,开始与大家分享他的摄影经历。他的声音洪亮,眼神里洋溢着热切、活泼。
“我从小随父母调动工作,不断搬家,不断转学,从小就居无定所,好像一直在飘,流浪……”王挺老师对于自己童年的简短介绍,让大家明白了一个摄影家的童年的特别经历影响了他的生命历程。

1985年,他买了第一架相机开始摄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拍摄青岛。“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一样,在成长,在变化,我得留下有价值的影像。”王老师这样说,他家在江西路一带,距离台东很近,他经常到台东或老城区去拍摄。在一次一次按下快门的瞬间,他感悟着城市风物的变化和人的变化,斑驳的德式建筑,秀气的房顶造型,菠萝油子,晒太阳的老人,懵懂的小孩,栈桥边长椅上的人,海边拍婚纱的年轻人,路边卖海鲜的摊贩……在第23卷《青岛1985-1995》里我们能看到青岛大街小巷里纷纷杂杂的城市貌相,好像能感受到时代洪流的脉搏。随着拍摄经历的不断丰富,他打算拍摄省会城市,在拍摄省会城市过程中,他想不能限于省会,遂开始拍摄中国,即为后来的《记录中国》摄影作品成书缘由。四年半来,已印刷摄影画册23卷。按照摄影规划,他的《记录中国》系列还要拍摄很长时间,如果等到丛书全部出齐再捐赠不知等多少年,所以他决定现在开始分批次地进行捐赠,首先捐给自己的“娘家”: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和青岛科技大学图书馆。
“感谢图书馆领导这么重视《记录中国》的捐赠仪式!我很感动!”王挺老师说,“我的这些摄影画册就像流浪的孩子,捐给图书馆就像给他们找到了一个家。”王老师表示,“翻看一本书,走进一座城!希望我的这些摄影作品能让更多的学生看到,让他们了解我们的中国。”

王挺老师给我们说的似乎不止是摄影,还有摄影之外的,以及他对于大家的期许:“人生很有意思!我们每个人都要关注、重视自己的生活。比如大学生可以将自己这四年做一个影像记录,身边不起眼的东西都可以记录,到毕业时候就会有一册属于自己的‘我的青科大生涯’。这些经历会让生活变得不一样,更有趣更有意义。”王挺老师精彩的分享,给大家留下了绵长的缈缈回音。

摄影画集记录不同城市、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风貌,在一些普通的大街小巷里,感受到地域的特色。建筑、植物、百姓、食物,尤其是普通人的表情,那一瞬间定格的表情,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和不可预测。每卷画册的结尾几幅大都是车站,火车站,高铁站,预示着通向未来的旅程,不息的旅程。每一卷最后几页会有文字“后记”(王挺老师的文字或者其他老师的文字),是对整卷摄影集的总结或者说明,或者是对其摄影理念的表达。
感谢王挺老师将自己《记录中国》摄影丛书23卷捐赠给图书馆,并祝福王老师按照自己的心愿慢慢完成《记录中国》全部摄影丛书计划。广博的中国,富丽的中国,王老师从一帧帧照片的拍摄中表达着自己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并传达给每一位欣赏照片的人。
文、图:赵晓芳 审核: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