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3日,天气晴好,图书馆四楼会议室济济一堂,有图书馆领导班子、金熔女士和又新文化沙龙的贾贵亮、彭渤等七位老师以及校友办的王媛老师。这里正举办“金又新汪洋夫妇藏书” 和又新文化沙龙三十年纪念文集《守望》捐赠仪式暨座谈会。
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王士卿主持仪式,他对金熔老师和又新文化沙龙的贾贵亮、彭渤等七位老师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致以深深的谢意。图书馆馆长闫业海向金熔老师和贾贵亮老师分别颁发了捐赠证书。


作为金又新先生和汪洋女士的女儿,金熔满怀深情而又简短地讲述了父母的经历及举办文化沙龙三十年的历程,如今母亲已经95岁,无法继续举办文化沙龙,遂打算将珍藏了多年的书籍捐赠给青科大图书馆,她为这些书找到一个好归宿感到欣慰。
又新文化沙龙三十年纪念文集《守望》的主编贾贵亮深挚而充满感情地进行发言:金又新先生1994年11月正式创办家庭周末文化沙龙,1997年因病去世,夫人汪洋老师同年3月恢复沙龙活动,并将“周末文化沙龙”更名为“又新文化沙龙”。2023年,汪老师倡导编辑又新文化沙龙的纪念文集。经过编委会十个月的辛勤工作,这部40余万字的厚重文集得以在2024年7月举办首发式。又新文化沙龙纪念文集取名《守望》,旨在体现沙龙众多参与者对于文化使者金又新先生和汪洋女士精神的感召和坚守。文集内容丰富且图文并茂,参与的作者有岛城文化名人以及诸多常年参与沙龙活动者,他们的文字饱含深情且具有思想深度;编辑们还细致地梳理了金又新先生的生平资料,完成“金又新年谱”,附在文集中。“又新文化沙龙”在岛城是唯一,在全国范围内亦属罕见的文化现象,为岛城文化(文学)传播和职工教育做出了特别的贡献。
副主编彭渤说三十年的又新文化沙龙,有始有终,青科大图书馆能接纳这645册书是它们的最好归宿,希望这批书能发挥出文化传承作用,涵泳学子;又新文化沙龙的其他代表如王永红回忆了自己书写怀念金又新先生文章《又到槐花飘香时》,和汪洋老师见面情景;刘春蓉表达了希冀图书馆珍惜这份文化瑰宝;张超则从 “青岛化工学院”(青科大原名)是橡胶专业的“黄埔军校”切入,当年橡胶厂的职工们听过金又新老师的课,可见又新文化沙龙与青科大有缘。
座谈会上洋溢着热切的气氛。闫业海馆长动情地说:“缘,妙不可言!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感谢金熔女士!一开始图书馆就很重视这次捐赠事情,金又新是岛城文化名人,是让人无限崇敬的,汪洋老师的精神让人感动。朴素是美的,这批文史典籍封面淡雅,蕴藏着无限的美与精神。”

王士卿书记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他热情带领大家参观了图书馆综合书库和文学书库,在文学书库的爱心书架旁,他指着一个空出来的书架,说这儿便是专门为金又新先生书籍所腾出的位置。金熔老师和诸位老师欢喜地看着,仿佛感受到金又新先生的精神和思想在汩汩地流动……
而笔者,作为本次捐书过程中最早接触到金熔老师的人之一,也有许多深的感触。
那一日,我和三位同事以及六位同学一起来到了嘉定路7号,按事先在电话里和金熔老师约定的来取500册书,一进屋,小小的客厅站满了人,都是又新文化沙龙成员,他们已将书全部放入六个纸箱,我看到还未封口的纸箱里的淡绿色封面的二十四史——这是金熔老师专门提到的捐赠的重要系列书籍。金熔老师说书的数量实际为600多册,她向我热情地介绍厅里的老师,老师们脸上有喜悦,也有丝丝怅然。我环顾这小小的客厅——之前曾对汪洋老师在家举办文化沙龙有所耳闻,但深入了解不多,能有如此机会进入这方圣洁空间不禁深感荣幸。看着大家忙前忙后的身影以及面容上的凝重神情,感受到了奇异的暖意。

金熔老师特地给我介绍了张同俊老师,他为沙龙文集的编纂付出许多心血,他絮絮地给我讲了很多,我感觉到了他深挚的热忱。
金熔老师说又新文化沙龙还要捐赠《守望》文集,陈雄飞老师递给我两本沉甸甸的大开本厚书,继而他又匆匆下楼,手里拿着一个密封得很严实的纸袋,对我说,“再加两本吧,一般我们捐赠都是两本。”我接过来,在接收的一瞬间,感受到他对书籍的难舍难分。
这书里到底蕴藏着什么?
回到学校,将书籍送达采编中心,我携一本《守望》回到自己办公室,翻开,在前几页看到了那张1949年的合影照片:女孩着浅色衬衣、格子裙,脸微微仰着,清秀的眼眸,欣喜的笑容,天真少女的气息扑面而来;男孩则着一身浅色衣裤,剑眉星目,英气逼人。这一对坐在沙发上的璧人便是十七岁的汪洋和十八岁的金又新。

初次从照片里见到两位老师,我被一种新鲜的憧憬和生机盎然的气息吸引了,那份美丽、青春与相互之间纯净的情愫又是何其迷人!
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的故事?这本厚厚的文集里又记载着哪些事情呢?
我好奇地开始阅读文字,慢慢知晓他们的故事。
金又新在1947年第一次在镇江见到了汪洋,“……我看到了一个真正女子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正是与我追求所吻合的。她的瘦长的身材、恬静的神态,有一种说不出的诱人的少女的纯善。”
他们皆在镇江中学上学,汪洋班级演话剧,她来找金又新化妆,他们第一次面对面谈话,第一次相识而笑,他们慢慢开始相恋了。当1948年汪洋随父母迁居台湾后,刚考上上海戏剧专科学校的金又新,将自己的相思之情付诸文字,一封又一封信写给汪洋。汪洋不顾时任国民党高官的父亲的再三劝阻,一个人从基隆坐上一艘载满香蕉的货船,回到上海,选择了与恋人相守。这份爱情从此贯穿了他们的一生,是支撑他们面对生活中一切磨难都要坚持下去的力量和源泉。情比金坚,这个故事足以和小说里的地老天荒的故事媲美。
当知晓了金又新先生和汪洋老师爱情的来龙去脉,再看沙龙文集中的他们青春可人的合影照片,不禁为之落泪。
1949年7月,金又新和汪洋来到了青岛,参加青岛团市委(原团工会)领导下的青年文工团,投身革命工作。金老师是青年文工团唯一科班出身的导演和演员,夜以继日地排练歌剧《瞎老妈》、《王秀鸾》,话剧《三毛立功》、《胜利渡过扬子江》等。
后来,金又新调到纺织工会工作,上级决定建立一所业余学校,二十岁的金又新虽无任何经验,却有坚韧的毅力和澎湃的热情,不知付出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创办了第一所纺织工人业余中学,这在青岛的业余教育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金又新开始了他为之倾尽心血的教育事业,并携手汪洋,在青岛渡过他们最为璀璨的青春芳华。
1986年,金又新提议并联络岛城多方文化界知名人士,成立了现代文化研究会。1994年,应学生的要求,身体不太好只能坐轮椅的他在家成立周末文化沙龙,他授课内容涵盖古典文学、哲学及青岛文化等,丰富且深邃,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来听课,常常客厅里一座难求,有的学员都坐在了门外,只为能倾听到金老师那富有才情的讲课,接受精神与思想的洗礼。1997年,他因过度劳累,心脏病发作不幸去世。汪洋老师痛不欲生,一时不敢面对生活,但她努力调整自己,把痛苦埋在心底,毅然把已经进行了四年的周末文化沙龙更名又新文化沙龙,她,接过了金又新先生的接力棒,把对他的爱融在了接下来的二十六年的一场一场沙龙中。打电话邀约老师上课,组织沙龙成员,准备水果茶点……每一项她都亲力亲为,永远面带着笑,微仰着清秀的面容,像十七岁时和金又新坐在一起合影时那清新怡人的神情。
不知不觉,沙龙成立快30周年了,而汪洋老师,一直擎着金又新的火炬的不倦前行者,已90多岁了。几次生病住院,无法独立生活,没有力量再继续举办又新文化沙龙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萦回在她心间,金又新先生书架上整整齐齐的二十四史还有诸多中华经典名著,他曾无数次翻阅过,也供沙龙成员无数次翻阅过的书籍该去向何处?经过几番考虑,她打算将书捐赠给大学,供校园里的学子们汲取传统文化,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
在联系青科大时,图书馆领导第一时间进行了周密安排,派两辆车去嘉定路7号取书,并精心筹划捐赠仪式暨座谈会。
金又新先生、汪洋女士他们的爱情佳话,他们对青岛教育事业付出的心血,感动并惠泽了无数人;他们在离自己出生地很远的这座海滨城市默默地渡过一生。
“他走了,那颗星依然亮着”,金又新先生墓碑上这样一句话。如今,这颗星依然在青岛上空,灼灼照亮许多前行的人。
汪洋老师几次在文稿里提到金又新先生常说的一句话:“热爱生活,才能做生活的主人。”现将这句话送给每一位正在学习、正在成长的青科大学子!
最后,深深祝福汪洋老师,愿您身体健康!
文:赵晓芳 审核:张岩